砥砺前行“十五五”|让人民生活质量变得更好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11-11 09:50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制图:彭长霞治国有方,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十四五”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实际上已经隐匿于经济增长之中,城乡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跨省就诊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非贫困人口就业规模连续四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五年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基础更加明显。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列为主要目标之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本质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遍性、基础性、基础性的经济建设,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让现代化成果越来越平等地惠及全体人民。发展是增加收入的前提,增加收入是发展的动力。 “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恶化”,首先要让“老百姓的腰包更加鼓起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也会更加坚定。一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城乡资源财产性收入身份。要更加突出工作重点导向,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招商引资的支持力度。同时,要统筹教育、培训和工作,解决“有的人无事可干、有事可干无人能干”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以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持续构筑密密麻麻的安全保障网。从“小人”的关爱教育到“老人”的医疗养老,从老旧小区修缮到劳动者权益保障,才能更好地满足多样化、高质量的消费需求,更好地调动发展积极性,创造更多有效需求。民生不断改善的过程就是增加就业、扩大就业的过程克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全面丰富事物的同时,还需要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福祉,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更多资源“投资于人”,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眼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不少城市出台了人才新政策,涵盖了创业补贴、免税等“一揽子福利”。就是“投资于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吃到更可靠的食物,这也是“投资于人”;取消托儿补贴、增加普惠性托儿服务供给,也是“投资于人”。当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显着的地区差异。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面对普通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通常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遇到大国特有的挑战。它指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质量不一定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我们必须继续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做我们能做的事情。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平衡社会利益。既要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又要充分考虑发展壮大实际,确保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逐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事”民生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认真对待人们每一个简单的经济愿望,才能使现代化的有益成果越来越平等地惠及全体人民,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原创评论和理论文章可发送至CEPL#ce.cn(#已改为@)。详情请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文。 (编辑:年伟)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