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突破”打造北疆特色产业高地
栏目:专题报道 发布时间:2025-10-29 09:53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本报记者 张景阳 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全国领先,稀土领域硬核成果加速取得,乳制品产业形成从“一片草”到“一杯奶”的完整产业生态系统……内蒙古正充分利用资源禀赋,用科技力量改造资源,改造产业进步。 “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启动“科技攻关”工程,持续引领有用特色产业获得高质量发展。该项目的实施是内蒙古聚焦优势、破解瓶颈、瞄准高端项目的精准战略出击。凭借现代技术以科技为引擎,内蒙古在引领未来、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上形成了风、光、稀土、乳资源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中国北方高质量发展写下了鲜明的注脚。新能源产业继续领跑。近日,内蒙古中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储能”)投资建设的“呼和浩特赛罕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电站”开工建设。该储能电站的建设基础是呼和浩特市2024年“科技攻关”工程“微电网绿色用电储能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应用”重点示范项目的研究成果。该示范项目实现了绿色电力就地消纳和电量平衡,提供了有效样本。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智能微电网正逐渐成为开发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 2024年,中电储能重点研发和生产微电网绿色用电场景下的储能系统产品,并与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攻关,取得一系列进展。目前,团队已开发出三类适合微电网的储能产品。产品容量功率比不小于1,循环效率不小于95%,安全预警率100%,预警准确率大于等于98%。中电储能首席技术官董兆义表示:“项目组在微电网的具体条件下已经完成。截至2025年5月,内蒙古新能源装机电量已突破14300万千瓦,占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2%,居全国第一。 2025年1月至5月将达到12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5%,装机容量、发电量全国领先。 9月29日,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格皇”风电基地——普威尔新能源基地库布齐中北部特高压通道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每年将为京津冀地区输送约360亿千瓦时的电力。其中,新能源发电占比达到60%,相当于每年减少常规煤炭消耗约6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00万吨。该项目为内蒙古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出了又一重大贡献。稀土行业y 旨在实现更高的目标。稀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如何利用新技术替代原有产品配方中急需的重稀土元素镝、钆,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保持相关产品的性能?包头市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为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的高地。近日,记者从包头安泰北方科技有限公司获悉,一项名为“精制颗粒重稀土技术和精制颗粒含重稀土技术”的技术已成功集成应用,实现了公司全系列产品80%的重稀土替代。其中,细粒含铈重稀土技术在行业内独一无二。 “十四五”以来,内蒙古以“科技突破”为主要动力,努力打造包头市“两个稀土基地”。内蒙古充分利用鹿城实验室、内蒙古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院一校一国家重点一实验室两中心”交错的稀土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立市场化的选题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突破关键技术 破解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际应用。 “我公司三期项目开工后,单厂产能将达到4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NDFEB生产基地。”金力永磁(包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全告诉记者,公司将继续o 优化提升晶界穿透技术,成为比亚迪、金风科技等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全球领先的稀土“闪速烧结设备”、国内首套彩色墨水屏、首套固态储氢系统装置、革命性的高性能钐钴永磁材料均创下纪录。 “我们以‘科技攻关’项目为重要抓手,推动创新技术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朝着成为全国最大的稀有新材料基地、全球领先的稀有应用基地的目标阔步前进。”包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稀土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文永清表示,今年包头稀土产业正向1300亿元产值目标奋力推进。不久前,乳制品行业形成了产业闭环。时间内蒙古霍林格新区益生菌智能工厂正式开工。该智能工厂由内蒙古科托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托生物”)建设,是亚洲最大的益生菌智能工厂。开发这个智能工厂的目的是实现乳制品行业的技术突破。 “以前我们的酸奶发酵剂几乎都是进口的,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受到限制。如今,我们已经成功自主研发了7款酸奶发酵剂,正在无数次的实验中。”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石磊告诉记者,该公司动植物微生态生产剂生产项目已建成,正在进行中。该项目建成了国内唯一一条专用于动物养殖和农业种植的微生态制剂生产线。食用益生菌产品项目,乳酸菌id菌种资源库和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也同时开工建设。作为该地区“科技攻关”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乳酸菌资源挖掘与深度开发、产业化全链条应用技术产业化利用与产业化”的实施实体,科拓生物在乳酸菌浆产业上打造了世界银行最大的乳酸菌浆资源。乳制品产业是蒙古族的内生产业和特色产业。创新无处不在,贯穿产业链。在产业链上游,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筹)开展了多种草种选择、良种高产、优质牧草生产、加工与高效利用、生态修复技术集成、智能化装备等技术研究。研发及应用。取得了牧草育种高通量表型机器人、高效苜蓿遗传转化系统等五项世界领先成果。核准杂草种类31种,布局建设杂草繁育基地21个,为奶牛养殖提供了稳定保障。作为技术源泉之一,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的高效运行,为乳业“领跑”提供了主要支撑。中心围绕“中国牛、中国养殖模式、中国原料、中国装备、中国品质”五个战略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在乳品性别控制技术、乳铁蛋白制备、益生菌胶囊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多个领域实现国际领先或全球首创。从实验室菌种培育到牧场奶牛繁育,从牧草繁育到品种繁育奶牛养殖,从乳制品加工到市场销售,从生产线新技术到全产业链协同,内蒙古已经建成了从“一根草”到“一杯牛奶”的完整产业体系。系统内各要素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形成乳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闭环”。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