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我们能独立出行”听残疾人讲述无障碍盲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5-11-12 09:59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我们想要的不是特殊照顾,而是像普通人一样独立出行的能力。”北京新生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杜鹏表示,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近年来,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残疾人实际出行体验中仍存在许多被忽视的盲点。无障碍坡道被堵占、盲道失效存在安全隐患、火车站无障碍设施缺失——残疾人出行遇到的这些“小事”,实是关系到无环境障碍建设推进的“大事”。近日,《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看到了许多残疾人,聆听了他们生活中“无数的障碍”。旅途常遇“拦路虎” 11月3日上午,记者在北京市丰台区怀爱大厦见到了坐轮椅的杜鹏。简短寒暄后,他熟练地控制轮椅带路,直行、转身、顺利乘电梯,带着记者来到一间办公室采访。他既是访问的用户,也是访问的倡导者。当他提到他的旅行经历时,他的语速很快。 20多年前,读大学时杜鹏突然患上了脊柱肿瘤。手术后,他不幸高位瘫痪,从此一直坐在轮椅上。当时,他住在一栋旧住宅楼的三楼。没有电梯,上下楼梯非常困难。一时间,“我只能通过时间来感受四个季节的变化”2012年,杜鹏参加工作,负责无障碍出行项目,让更多的“轮椅朋友”走出家门。在他眼里,十年来,北京的环保建设水平有了合格的飞跃,但旅途中仍遇到各种困难。作为一名轮椅使用者,杜鹏最困难的情况之一是控制轮椅去购物。今年她家附近新开了一家购物中心,还修建了无障碍坡道但让他无奈的是,为了阻止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进入,商场管理人员人为地用栅栏和石墩挡住了坡道,他的轮椅无法进入,无奈之下,杜鹏只能拨打北京12345热线投诉,与商场沟通后,对方在石墩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口,他无法进入。你可以通过控制轮椅穿过它。但在他看来,这个小开口并不符合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标准——0.9米高、1米宽。如果其他人使用较宽的轮椅,则很难通过。他还发现,自家附近也存在类似情况。另外三个商场在规划建设时也设有无障碍设施,管理人员人为设置栏杆遮挡无障碍设施。杨庆峰是一位视障人士,也是致力于帮助视障人士掌握自主出行技能的公益项目“金盲管”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视障人士出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过马路。 “我们沿着盲道往下走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路障’,就是挡住车的石墩。一不小心,腿就撞到了石墩,石头就撞到了骨头。”这真是一个震惊。太痛了。 ”他说。有些过马路的坡道设置得不太好。有一次,杨庆峰带着盲人沿着盲道走。过马路时遇到的问题——“作为一个视障人士,你如何判断信号灯是红灯还是绿灯? “理想情况下,路口应该安装一个音频提示装置,会有‘嘟嘟’的声音,如果嘟的快,说明绿灯是绿灯,如果嘟的慢,说明绿灯是红灯。”然而,许多路口并未安装。还有很多交叉路口,两个相交方向的蜂鸣声合并在一起。我们在同一个路口的同一个位置,听到同样的声音——快的嘟嘟声和慢的嘟嘟声,我们不知道是走还是停。 ”他说。相关服务存在盲点。安徽人杨阳(化名)下肢瘫痪,末日只能靠轮椅出行,平时骑着一辆渡轮板。如果他骑在其他线路上,他经常需要依靠其他人来抬起他,这是很危险的。站台和公交车之间的桥梁。帮助。 “他习惯乘坐地铁出行。北京的地铁站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提供无障碍服务,方便了很多视障人士独立出行。但他遇到的新问题是,如果工作人员也要求他乘坐自动扶梯,而不是自动扶梯。但结果还是一样,早上人太多了,如果他上不了这个自动扶梯,他还要等两三遍,要十几分钟。后来,他就跟着去了。”下了固定的车门后,他就凭记忆大致知道了自动扶梯的位置,但有时却找不到准确的位置,“如果有提示音引导,我就可以自己走,不需要人工服务”,杨庆峰认为。“残疾人应该自己决定坐自动扶梯还是自动扶梯。”前段时间,杜鹏去内蒙古地区的一个小镇出差办事。他必须先从北京乘坐高铁到通辽站,然后再从通辽站乘坐高铁。绿皮列车正在前往目的地,这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车站。火车到站后,车站工作人员把他从火车上抬了下来。因为这个小站站台较低——由于客流量较小,车站很少遇到残疾人出行,因此没有修建无障碍设施,这让他们不得不回溯到今年4月,当时阳阳去外地探亲时,他到车站窗口查看,发现无障碍卧铺座位已经没有票了。由于卧铺座位是无障碍的,所以他只能购买普通卧铺票。上车前,请为主要乘客预订襄阳。登机当天,他在家人的陪同下赶赴车站。工作人员接待他后,协助他进行优先安检、核查、检票。他通过绿色通道进站,被送到无障碍站台的电梯口。但他并不知道,普通轮椅很难直接推入车内。火车进站后,停靠的站台没有无障碍设施。他必须“步行”台阶才能到达火车,狭窄的门道无法容纳他的轮椅。售票员热切地看着他,说道:“你能站起来走动吗?”这个问题让他很尴尬。无奈之下,看到他的家人把他抱了起来,送上了马车。然而他们折叠了把轮椅放在火车车厢的交汇处。车厢内过道狭窄,可能无法让轮椅自由通过。今年夏天,杨庆峰从江西乘飞机回到北京。带着他的盲杖(一种可伸缩的盲杖,收起时很短)登机后,他把它放在前面座位后面的包里以备紧急使用。过了一会儿,空姐走过来,客客气气地说,这次他就保留盲杖了。 “他打算暂时把我的盲杖取下来,等我下飞机再还给我。但盲杖就等于我的眼睛,如果去掉了,我该怎么办?没有了盲杖,我会很没有安全感。”杨庆丰想起来了。于是,他问空姐为什么要摘下来,其他人都说这是公司政策。他说:“我不能给你,因为我必须使用它。”对方表示可以请求航班帮忙如果有必要的话,这是必要的。为了避免影响飞机起飞,杨庆丰将自己的盲管交给了空姐。在接下来的三个小时的飞行中,他没有去洗手间,也没有向空乘人员寻求帮助。飞机到达目的地后,空乘人员主动归还盲杖。并非所有航班都有此要求。上个月,他乘飞机去了另一个地方。在机舱内,他主动询问空姐是否可以将他的盲管放在旁边。另一个人回答说“没问题”。杨庆峰说:“有很多残疾人不愿意出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看似很小但却实实在在的障碍阻碍了他们。”杜鹏希望,别人能正常行走的地方,自己也能自己到达地方,不用打扰别人,整段路都能“无障碍”。 2023年9月1日政策链接 无障碍环境实施《建设法》,对无交通运输设施建设进行限制。对交通工具、出行服务、信息交换和相关防护措施的监管提出了具体要求。近年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制定了城市和有轨电车交通管理规定、国内水路交通运输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对无障碍出行、特殊座椅、老年人救助服务等提出了要求。 2018年,交通运输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等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 2021年,交通运输部制定《“十四五”综合服务发展规划》,并作出安排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2024年,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铁路局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无障碍出行服务的通知》。 (记者陈雷、见习记者王宇翔、记者戴雷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