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石油”正在改写能源格局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1-11 09:54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广量子技术、生物制造、氢能与核聚变能源、脑机接口、体现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氢能作为资源丰富、绿色低碳、用途广泛的二次能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次,氢能源被纳入“十五五”建议,发出了国家支持产业发展的明确信号。氢能有望从探索示范走向大规模应用,从而改写氢能现有的能源格局。绿色氢氨醇成为应用先锋。氢能产业要想突破,应用场景是关键。近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第一批能源领域氢能试点项目名单,拟支持41个项目、9个地区开展试点工作,旨在推动氢能产业从示范应用阶段向规模化推广阶段转变。在众多试点项目中,绿色氢氨醇成为主要应用场景。在此前发布的首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试点项目中,绿色氢氨项目也正在落地。 “十五五”期间,以绿色氢氨醇为代表的“绿色石油”有望率先突破。 7月8日,我公司首个32万吨项目开工内蒙古赤峰市152万吨绿色氢氨项目建成投产。当日下午,全球首罐绿氨离开园区。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现场为绿色氨罐颁发了全球首张ISCC(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可再生氨证书,标志着全球绿色氢氨行业进入商业化生产的新阶段。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表示:“远景将在赤峰建设全球最大的‘新石油’基地,利用内蒙古戈壁沙漠的无限景观资源,生产绿色氢氨基醇和生物航煤。”在吉林省松原市,国内最大的绿色氢氨基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将于11月底开工建设。项目构建了完整的“风光互补产业链”“光伏发电、绿色电力制氢、绿色合成氨醇”,让绿色电力生产更绿色的氢气,进而合成绿色氨和绿色甲醇,通过规模效应大幅稀释产品成本。中国能建氢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景光表示,这种模式可以显着提高风电和太阳能项目的经济性,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交通、航运等领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廉价的绿色电力已成为重要基础对于发展绿色氢氨醇,锡林郭勒盟委副书记、常务联盟主任郭玉峰介绍,锡林郭勒盟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坚实有力的基础设施以及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目前锡林郭勒盟已推出一揽子措施。支持能源装备、分销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为绿色氢氨醇产业集群的壮大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我国不断出现绿色氢氨醇试点项目。在近日召开的绿色氢氨醇产业推进大会上,中国工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童透露,2025年10月,我国已规划800多家氢氨醇整合,总规划绿色氢产能近900万吨/年,建成生产能力超过20万吨/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实现风能、太阳能的各种应用实现绿色低碳转化的路径有很多。到2035年,全国总l 电力和光伏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6亿千瓦。从目前情况看,新增装机容量还有19亿千瓦的空间。绿色氢氨醇将成为光伏、风电消纳的重要途径。 “绿色氢氨醇产业是连接绿色电力和终端应用的纽带。”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能源局法制改革司原副司长梁志鹏表示,将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氢氨醇,直接用作工业原料或替代工业、交通运输中的煤炭、天然气、石油消耗,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总量的新途径。姜立军 中国悠言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人寿联合会副会长ewable Energy Society 强烈同意这一点。他表示,风能、太阳能、氢、氨、醇的结合,为新能源现场消费提供了新模式。绿电通过电解水制氢,变成绿色氢、绿色氨、绿色酒精,方便储存和运输。它既可以作为燃料,又可以作为原料,实现风能和太阳能的不同应用。绿色氢氨醇作为长期储能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晓新表示,2025年至2060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将从10万亿千瓦时增至21万亿千瓦时。作为一种长期储能介质,绿氢可以为极端条件下的电力系统提供弹性支持。绿氢合成绿色n 甲烷、甲醇等燃料和化工原料。与已实现产业化的绿氨等绿色燃料一起,可成为新能源体系中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绿氢与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制造工艺和发电应用,对于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调节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周晓新认为,随着西部地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改造,未来有望将绿色电力和绿色燃料平行输送到东部,从而发展西电东送新模式。经济效益也是提高绿色水醇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水电解制氢成本较传统方法降低近50%到2020年,专家表示,随着灵活制氢技术和集成控制系统的示范推广,在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绿氢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到2030年左右,每公斤绿氢的价格可能会降至10元左右。在工业领域,绿色氢氨醇可以说是经济的。打破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瓶颈。目前,绿色氢氨醇产业正处于发展培育阶段,充满无限可能性和潜力,但挑战也不可避免。要实现醇氢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和打破从氢气生产、储运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堵点。聚焦制氢工艺,中科院院士唐树贤表示,绿氢的成本是氢能实现可持续目标的关键要素。绿氢的成本需要从目前的21元/公斤降低到灰氢的成本。绿色生产氢电和二氧化碳捕获两大“卡”问题制约着绿氢成本的降低。突破绿氢成本高的瓶颈,仍需依靠创新技术。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马军表示,通过工程设计,碱性电解槽能够适应可再生能源制氢大规模应用的需求,其发展潜力将随着市场的成熟而逐步释放。公司以降低氢气(LCOH)成本水平为目标推动产品迭代,已成功进入国外10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解槽市场。关于水力发电面临的问题在生产方面,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刘克提出了低碳甲醇解决方案。所谓低碳甲醇是指利用绿色电力、低碳煤和微矿分离技术制备的甲醇。 “低碳甲醇是绿色氢气最好的储存和运输载体。1升甲醇的产氢量是1升液氢的两倍。此外,低碳甲醇还可以在现有加油站加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刘克说道。在氢气储运方面,航天氢能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阿刚认为,只有突破大规模储运技术瓶颈,才能降低氢气成本。未来,公司将建立以液氢为储存和输送的新能源电氢系统。运输媒介。围绕终端应用,清洁液体燃料、生物质掺混、绿色氨掺混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香港国际航运及航运服务中心副秘书长孙景良表示,在各国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航运业正在逐步向绿色低碳转型。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认为,可再生甲醇、氨、航油仍需突破各环节核心技术,积累经验,继续扩大应用场景规模。 (王逸晨日报记者)
服务热线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