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好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带”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10-19 09:35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国家网信办指导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 2.0版在1.0版的基础上,明确了人工智能不同风险级别的管理要求,为各行业人员识别风险、落实责任提供了明确指导,让智能安全管理更具可操作性。不仅展现了我国管理层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智慧,也为全球英特尔管理机构贡献了中国方案。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器。 2024年我国工艺品规模官方情报产业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同比增长24%,企业数量将超过5300家,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传统行业,广泛应用于制造、金融、医疗等领域。它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人工智能在赋能千行百业的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泄露、模型缺陷、伦理失控等风险。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间发生的MGA人工智能风险事件中,约74%与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直接相关。仅2024年6月至2025年7月,全球共报告公共安全相关事件59起,涉及造假造假、算法歧视、驾驶决策失误等多个方面。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科学的人工智能管理系统。接下来,如何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安全管理?总体而言,要在管理原则、风险分类和协同管理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宽容和温柔是原则。打造人们可以信赖的人工智能,主动规避不可控风险。不久前,美国发生的一起聊天机器人影响青少年行为的事件引起关注,深刻警示了技术障碍和伦理障碍并重保护的紧迫性。无论研发还是应用各个阶段,都要保证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的掌控之中,其价值目标必须与人类的基本利益相一致。风险分类是关键。人工智能的风险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定义技术本身的影响,如算法模型存在漏洞、训练数据质量低等;二是使用过程中受到干扰,例如遭到黑客攻击或被用来传播虚假信息;第三,连锁反应,例如影响工作市场并破坏社会信任。对此,应根据风险类型采取目标管理措施,明确各阶段相关主体的义务。例如,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深度缓解风险,需要“组合拳”来管理。此前,某地区警方发现,犯罪分子利用人工换脸技术,冒充企业高管进行视频会议,指导财务人员将资金转入虚假账户。为了避免这种混乱,人工智能服务商必须在模型开发阶段嵌入深度检测技术,并严格执行针对设计清单内容和输出环节监测要求的要求,监管部门应推动建立相应的监测体系,通过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合成内容的认知能力,让广大公众能够区分“李逵”和“李鬼”。管理是管理之道。综合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参与,共同运用规范约束、技术护航、道德引导等方式,对人工智能全链条、全流程进行管理。这不仅需要完善人工智能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技标准,还需要加强对人为失控危险的协同应对。目前,我国已出台《基因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我国也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对话,推动制定具有广泛共识的管理框架,为应对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安全是人工智能服务的前提。 繁荣是变革的保证,治理是变革的保证。人工智能安全管理关系到生活安全、工业建设、经济发展,必须根据管理原则逐步细化管理方法。人工智能只有发展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成为推动质量生态安全、有价值的引擎。经济发展。 (文章来源:日报作者:狄行斯)
(编辑:年伟)